香港公布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
香港特區(qū)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14日公布首份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,涵蓋20個項目,為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參考依據。
這份代表作名錄包括先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10個本地項目,分別為粵劇、涼茶、長洲太平清醮、大澳端午龍舟游涌、香港潮人盂蘭勝會、中秋節(jié)——大坑舞火龍、古琴藝術(斫琴技藝)、全真道堂科儀音樂、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。
這份名錄還包括南音、宗族春秋二祭、香港天后誕、中秋節(jié)——薄扶林舞火龍、正一道教儀式傳統(tǒng)、食盆、港式奶茶制作技藝、扎作技藝、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制作技藝,以及戲棚搭建技藝等10個新增項目。
據康文署介紹,10個新增項目由非遺咨詢委員會從首份香港非遺清單上的480個項目中經審議后推薦。特區(qū)政府在今年2月至5月間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公眾咨詢,共收到200多份公眾意見,大多數(shù)贊成將這10個項目納入代表作名錄。
據介紹,這份非遺代表作名錄意在為特區(qū)政府提供參考依據,為香港非遺項目分配資源和采取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后次序。
康文署表示,特區(qū)政府在2014年公布了涵蓋480個項目的首份香港非遺清單,2015年成立非遺辦事處,并于2016年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非遺中心。
- 亞太地區(qū)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(yōu)秀實踐(截至2020年)2018-12-06
- 亞太地區(qū)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(截至2020年)2018-12-06
- 亞太地區(qū)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(截至2020年)2018-12-06
地址:中國北京朝陽區(qū)來廣營西路81號
郵編:100021
電話:86-10-64966526
傳真:86-10-64969281
郵箱:administration@crihap.cn